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语文 > 阅读答案

郑板桥阅读答案

时间:2025-08-21 15:39:55
郑板桥阅读答案

郑板桥阅读答案

在日复一日的学习、工作生活中,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,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,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。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郑板桥阅读答案,欢迎大家分享。

郑板桥阅读答案1

郑板桥开仓济民

郑板桥曾任范县令,案无留牍,爱民如子。迁①潍县,值岁荒,人相食。板桥开仓赈济,或阻之,板桥曰:"此何时,若辗转申报,民岂得活乎?上有谴②,我任之。"即发谷与民,活万余人。去任之日,父老沿途送之。

【注释】①迁:指调动官职。 ②谴:责问、责备。

12.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(4分)

(1)我任之 ( 承受、承担 ) (2)去任之日 (离开 )

13.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(3分)

即发谷与民,活万余人。(郑板桥)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,救活了一万多人

14.联系上下文,"或阻之"的理由是没有申报上级,自己决定开仓放粮,会被追究责任(用自己的话回答)(2分)

15.文中的郑板桥是一个(3分。仅写出其中一点得1分)爱民敬业(或关心百姓疾苦;或爱民如子)、敢于负责的人。(3分)

附译文:

郑板桥曾经在范县作县令,案件处理的很快,没有积压,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(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)。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,恰逢荒年,百姓饥饿的吃人。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,有人阻止。郑燮说:"都到什么时候了,要是向上申报,辗转往复,百姓怎么活命?要是上边降罪,我一力承担。"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,上万人得以活命。任命到期的时候,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,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

郑板桥阅读答案2

文言文阅读。(10分)

郑板桥开仓济民

郑板桥曾任范县令,室无贿赂,案无留牍,爱民如子。迁①潍县,值岁荒,人相食。板桥开仓赈济,或阻之,板桥曰:“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②我任之。”即发谷与民,活万余人。去任之日,父老沿途送之。

【注释】①迁:指调动官职。 ②谴:责问、责备。

小题1: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。(2分)

(1)我任之( ) (2)去任之日( )

小题2: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,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“/”标出来。(2分)

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上 有 谴 我 任 之

小题3:联系上下文,“或阻之”的理由是什么?(用自己的话回答)(3分)

小题4:文中的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?(3分)

参考答案:

小题1:(1)承担 (2)职务

小题1:此 何 时/ 若 辗 转 申 报/ 民 岂 得 活 乎/ 上 有 谴 /我 任 之

小题1:这些人害怕上面责怪下来,自己要承担责任

小题1:廉洁、爱民、勤政

小题1: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,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,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。

小题1: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。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一般坚持结构与意思原则即可。

小题1: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。结合文章中“郑板桥开仓放粮时,有人阻止他时,郑板桥说的话”来分析理由即可。

小题1: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。结合文章中对“郑板桥”的具体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即可。

郑板桥阅读答案3

郑燮,号板桥,清乾隆元年进士,以画竹,兰为长。曾任范县令,爱民如子。室无贿咯,案无留牍。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,至有忘其为长吏者。迁潍县,值岁荒,人相食。燮开仓赈济,或阻之,燮曰:“此何时,若辗转申报,民岂得活乎?上有谴,我任之。”即发谷与民,活万余人。去任之日,父老沿途送之。

【小题1】

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。( )(2分)

A、值岁荒,人相食(遇,遇到)

B、燮开仓赈济,或阻之(或者)

C、去任之日,父老沿途送之(离开)

D、至有忘其为长吏者(他,指郑板桥)

【小题2】

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。(2分)

即发谷与民,活万余人。

【小题3】

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,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。(3分)

【相关材料】

材料一:郑板桥辞官后,“一肩明月,两袖清风”,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。

——摘自《百度百科网》

材料二: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 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

——郑板桥《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》

答案

【小题1】

B

【小题2】

(郑燮)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,救活了一万多人。

【小题3】

清正廉明、爱民如子、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。

郑板桥阅读答案4

村居

郑板桥

雾树溟潆①叫乱鸦,湿云初变早来霞。

东风已绿先春草,细雨犹寒后夜②花。

村艇隔烟呼鸭鹜,酒家依岸扎篱笆。

深居久矣忘尘世,莫遣江声入远沙③。

【注释】①溟潆:模糊不清。②后夜:指早晨。③沙:江南水村多以“沙”命名。

《村居》阅读题目

(1)本诗前两联描绘了乡村早春怎样的特点?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(2)“莫遣”一词,将诗人的内心表露无遗,请结合最后两联诗句作赏析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《村居》阅读答案

(1)湿润朦胧春寒料峭春意盎然

(2)第三联,诗人描绘了恬静、自在的世外桃源的景象,最后一联写早已经忘记尘世,千万别让江涛之声传入远村,“莫遣”是“不要让”的意思,意在不要让尘世的烦扰来惊扰宁静的小水村,表达了诗人厌恶尘世的喧嚣,喜爱宁静、闲适的生活的心情。

郑板桥阅读答案5

郑板桥开仓济民

郑燮,号板桥,清乾隆元年进士,以画竹,兰为长。曾任范县令,爱民如子。室无贿咯,案无留牍。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,至有忘其为长吏者。迁潍县,值岁荒,人相食。燮开仓赈济,或阻之,燮曰:“此何时,若辗转申报,民岂得活乎?上有谴,我任之。”即发谷与民,活万余人。去任之日,父老沿途送之。

小题1: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 ……此处隐藏5446个字……,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。在理解时,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,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。

【小题2】

试题分析:A、代词,代二虫斗。B、结构助词,的。C、助词,无意义。D、动词,到----去。例句“之”的意思为“代词,代郑板桥。故,选A项。

考点: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。

点评:“之”“于”“而”“以”“其”“为”“乃”“焉”等,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,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,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。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,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。

【小题3】

试题分析:“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”这句话的意思为“现在是什么时候,如果辗转申报朝廷,老百姓哪里还能活啊?”根据意思句子的节奏为“此 何 时∕ 若 辗 转 申 报 ∕民 岂 得 活 乎”。

考点: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。

点评: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,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,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,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,看成一个“意义单位”,“单位”与“单位”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;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,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,观察句子的整体,往前找主语,往后宾语,再旁及其它成分,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,依此确定句中停顿。

【小题4】

试题分析:翻译(1)时,注意“去是离任的意思,之是的意思”,还要补充出省略的主语“郑板桥”。翻译(2)时,注意“若是像的意思,惑是迷惑、糊涂的意思”,还要注意“不亦----乎”这一句式。

考点: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。

点评: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。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:信、达、雅。对于初中生而言,能达到前两个标准“信”(准确无误)和“达”(通顺流畅)就很不错了。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,讲究字字落实,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、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。

【小题5】

试题分析:“清乾隆元年进士,以画竹、兰为长”分析出郑板桥是“有才”的人;“室无贿赂,案无留牍(公文)”分析出郑板桥是“清廉、勤政”的人;“燮开仓赈济”分析出郑板桥是“爱民”的人。

考点: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。

点评:分析文章的人呢物形象,需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,根据文章围绕这个人写的那几件事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。分析人物形象,除了直接对该人物进行描写,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,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,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。

郑板桥阅读答案13

阅读下面文言文,完成13题

郑板桥开仓济民

郑燮,号板桥,清乾隆元年进士,以画竹,兰为长。曾任范县令,爱民如子。室无贿赂,案无留牍。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,至有忘其为长吏者。迁潍县,值岁荒,人相食。燮开仓赈济,或阻之,燮曰:此何时,若辗转申报,民岂得活乎?上有谴,我任之。即发谷与民,活万余人。去任之日,父老沿途送之。

【注释】①谴:谴责,责备。②任:承担责任。

1。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( )

A。室无贿赂,案无留牍(牍:写字用的木片)

B。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(辄:就)

C。值岁荒,人相食(值:遇到)

D。或阻之(或:有的人)

2。翻译下面的句子。

去任之日,父老沿途送之。

3。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?

答案:

1。A

2。(郑板桥)离任的时候,当地百姓沿途送他。

3。郑板桥是一个有才、清廉、勤政、爱民的好官。

郑板桥阅读答案14

郑板桥,乾隆间知①山东潍县。值岁连歉,板桥乃大兴工役,招远近饥民,修城凿池,以工代赈,复劝邑中大户,开厂煮粥,轮饲之。尽封积粟之家,责其平粜②,有讼事,则右窭子而左富商③。监生④以事上谒,辄坐大堂,召之入,瞋目大骂曰:“驼钱骡⑤有何陈乞?”或命皂卒⑥脱其帽,足踏之,或摔⑦头黥面⑧,逐之出。一时豪富咸惮之,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⑨。

(选自《板桥全集》)

[注释]①知:掌管。②平粜(tiào):平价出卖粮食。③右窭(jù)子而左富商:保护贫苦人而压抑豪富人。④监生:此指儒生。⑤驼钱骡:只看重钱财的畜牲。这是骂人的话。⑥皂卒:穿黑衣的官府差役。⑦摔(zu6):揪住。⑧黥(qíng)面: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,用刀刻额颊,再涂上墨。此指用墨笔在监生脸上乱涂。⑨无算:无数。

[文化常识]

城与池。城与池是古代都市的防御工事。为了防止入侵者,都市的四周要筑起高高的城墙。明清以前,城墙大多仅用泥土夯实,成下宽上窄的梯形状。明朝起,外墙砌砖。城头上盖有小楼,可瞭望亦可射击。筑城要用大量泥土,于是城墙下成了宽阔的天然护城河,这叫“池”。池上有浮桥。入侵者想攻入市内,首先要越过“池”,这是不容易的事;过了池再想爬上几丈高的城墙,则更难。

[思考与练习]

1.解释:①赈 ②复 ③邑 ④讼 ⑤谒 ⑥瞋目

⑦陈 ⑧乞

2.选择:“贫民赖以存活者”中的“赖”,解释为 (A)依靠;(B)懒惰;(C)因此;(D)幸而。

3.翻译:①值岁连歉 ;②一时豪富咸惮之

4.理解:郑板桥为什么要对“监生”如此责骂与侮辱?

参考答案:

郑板桥知潍县

1.①救济②又③县④诉讼、告状⑤拜见⑥瞪大眼睛⑦述说⑧请求 2.(A) 3.①正逢连年欠收;②一时间豪强富贵人都怕郑板桥。 4.因为“监生”拜见他,目的是为豪富说情。

郑板桥阅读答案15   郑板桥开仓济民

郑燮,号板桥,清乾隆元年进士,以画竹,兰为长。曾任范县令,爱民如子。室无贿赂,案无留牍。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,至有忘其为长吏者。迁潍县,值岁荒,人相食。燮开仓赈济,或阻之,燮曰:“此何时,若辗转申报,民岂得活乎?上有谴,我任之。”即发谷与民,活万余人。去任之日,父老沿途送之。

【注释】①谴:谴责,责备。②任:承担责任。

1. 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是( )。

清乾隆元年进士

A清乾隆/元年进士 B清乾隆元年/进士

C清/乾隆元年进士 D清乾隆元/年进士

2、解释加点词(4分)

1).值岁荒,人相食 值:_______

2).或阻之 或:_______

3.翻译下面的句子。(2分)

去任之日,父老沿途送之

4.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?(2分),三点及以上得2分。

  参考答案:

1、B

2、1)遇到,正赶上 2)、有的人

3.(郑板桥)离任的时候,当地百姓沿途送他。

4.郑板桥是一个有才、清廉、勤政、爱民的好官。

《郑板桥阅读答案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

Copyright © 2025 乐投语文网 www.imtaoke.com 版权所有